欢迎访问 博物馆资讯网!
当前所在: 首页 > 博物馆资讯 > 正文

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:让非遗重归生活

时间:2021-06-10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

  

  日前,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黔东南州丹寨县万达小镇落幕。本届非遗周的重要活动之一——第二届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,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演讲。

  戴斌注意到,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博物馆、历史遗址、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游客的广泛追捧,汉服走秀、手工木作、风筝放飞等非遗相关活动成为旅游休闲的新亮点。让他惊喜的是,“参与非遗活动体验的不仅有大叔大婶,还有许多年轻人。”

  旅游市场的这一亮点,引起戴斌的深思: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遗产能不能变得更时尚?可以走轻奢的活化路线吗?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能够走得更远吗?

  戴斌的答案是: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,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归当代生活。

  在戴斌看来,安徽省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是让非遗重归生活的典范之一。“小镇上,很多本地居民喜欢看杂技,也乐于演杂技。这就使得杂技有了生存的土壤,有了成长的后劲,就会顽强地发展下去。类似长官杂技小镇这样根植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用政府去保护,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其发展就是了。”

  非遗重归生活,村民自主传承,这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。戴斌说,非遗既需要薪火相传、代代守护,更需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。他以非遗传播为例——

  “在抖音上,有一位视频制作人的直播开场语很是魔性,‘QQ弹弹,还能拉丝,好吃又健康的高粱饴’,再加上极具诱惑力的示范动作,60后秒回童年,00后秒变拥趸。”传播的结果呢?“要预约、排队,甚至凭运气才能买得到。”

  戴斌建议:“如果安顺的波波糖、贵阳的丝娃娃,丹寨的卡拉斗鸡,也能够借鉴这样的传播方式,也许收获的不仅仅是消费的增长,还有文化的自信。”

  戴斌认为,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为固定自封,更不是为了回到过去,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,更加宽广的视野,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生产、生活、科技、文化、艺术成就,让更多人沿着任何可能的方向探索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whhly.guizhou.gov.cn/xwzx/wldt/202106/t20210604_68427130.html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博物馆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4 13391650821 010-53386791 监督电话:1303109928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邮箱:lyscfzdy@163.com  客服QQ:3420238713 通联QQ:2135697940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